月度归档: 2021 年 7 月

  • 认知天性

    书作者:彼得*布朗  亨利*罗迪格三世  马克*麦克丹尼尔

    本书的副标题叫做“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也就是说这是一本教你怎么学习的一本书。

    查理芒格曾说,比学习更重要的就是学会学习,可见会学习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你是否对学过的东西经常忘记?你是否也希望自己将学过的东西可以掌握的更牢固?你是否对自己的学习方法感到烦恼?没关系,方法都在这本书里。接下来我就带了解书中的精华内容。

    一、高效的检索式学习

    什么叫做检索式学习,就是通过回想事实、概念或者事件的方式去学习,其效果要比复习笔记好的多,因为它会使你巩固所学,强化记忆。

    比如你看了一本书之后,你开始回忆书中的主要内容,讲了哪些事情,这就是检索式学习。进而你可以再延伸出这本书对你有何帮助,你应该怎么去做。

    与之相对应的是你看完书或者学习完一个知识,你只是在上面画了很多几号,记了很多笔记,或者你只是重复的去看去读,或者干脆什么也没干,这样的学习效果就很低效。

    你需要去检索大脑里可以解决当下问题的信息,以证明你真的可以掌握它。

    当你听到别人讲课讲的非常通俗易懂,又幽默又好理解,你就会以为自己已经理解了,就不需要学习了。

    当你重新看到自己划线的地方,看到自己记下的笔记,一种满足感以及快速理解的感觉,你就以为你已经掌握了自己写下划下的东西。你就以为你随时可以想起这些内容。

    不行的。

    你没有调动你的大脑用力的去回忆一个东西,只是一种懂了的假象,那么你无法很牢固的把它掌握。

    检索的本质,就是考试。考试,就是检索。

    我们从小的各种学校的考试,各种作业、任务,其实都是在帮你巩固自己不足的地方,强化新知与旧知的联系,以便你你能在最终的大考取得好成绩,考个好学校。

    所以考试,是很有必要的存在。

    为什么你毕业后的各种学习好像看起来都没什么效果?一方面是你报的部分课是垃圾,另一方面是你没有经常检验自己掌握的情况,没有采用检索式学习。

    当你看完一本书,就问自己五个十个问题,这时你就开始检索书中的内容,你的大脑开始有效运作。一个星期问一次,你绝对能掌握其中80%的东西,而且不容易遗忘。

    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了让人难受的事情,比如被骗了,被伤害了,被鄙视了。不必纠结,直接问自己,你可以从中学到什么?是不是一下子豁然开朗。

    检索式学习,无处不在,且威力巨大。

    二、间隔式学习使知识存储的更牢固

    研究显示,让人们集中一天学习一个领域几节课的知识,与人们隔几天学一堂课的学习效果相比,一个月后,后者掌握知识的完整率更高。

    为什么一天的专注学习效果比不上好几天的分散学习?

    因为信息要储存在我们的大脑中,是一个长期记忆过程。这就是为什么一直和你保持联系的人,即使相处总时间没有其他人长,但是你还是会觉得他有种熟悉的感觉。

    快速频繁的学习只会产生短期记忆,长期记忆就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让新学习的内容所产生的神经元得到巩固,每一次间隔,就是每一次的巩固,记忆痕迹就会被加深。

    所以我们以前在学校,有的时候一下午四节课都是数学课或者都是语文课,这种课程安排的就不合理。

    现在我们知道了原理,如何应用?

    你不是非要专门花时间学习某一个东西,你可以同时学习多个。比如可以同时学习三门外语,同时学习管理、营销、演讲等等。

    这并不说学习几个不相关的东西,而是从一门外语发现和另一门外语的相关性,从管理中发现营销与演讲的共通之处,比如管理与演讲都需要一点领导力等等。

    以上就是书中最重要的两个观点,也是描述最多的两个内容。鄙人认为大家掌握以上两点足够,不过本书举例较多,理论性很强,内容较为丰富,还是推荐一读。

    最后,来谈下我对学习的看法,学习目的就是掌握一个新的事物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好,可以实现自己的愿望。

    只有你真正掌握一个东西,你才能说你学过这个,那怎么证明,你能不能在脑海里想的很清楚,还是很模糊?试着写下来或者讲出来,一个月写一次讲一次。

    学习的核心,需要主动,不要去看一件东西你喜不喜欢学,而是看它应不应该学,如果应该,那就好好学,不要被别人推着走。

    运用检索式学习,任何人都可以在一定时间取得很好的效果。

    最最最后附上学霸的学习步骤,以及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

    ● 课前一定要阅读资料 

    ● 在阅读的时候预想考试会出什么题目,以及这些题目要如何作答

    ● 课上在心里回答这些假设问题,从而测验阅读内容的记忆成果

    ● 复习学习指南,找到那些回忆不出或不知道的术语,重新学习

    ● 在阅读笔记中抄写标粗的术语及定义,确保能够理解

    ● 参加教授在网上发布的模拟测验,从中发现不知道的概念,重点学习

    ● 用自己的方式把课上的信息重新组织成一份学习指南

    ● 写出复杂或重要的概念贴在床头,不时自测

    ●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把复习和练习间隔开

    ● 学习中的某些困难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东西,把它们记得更牢靠

    ● 轻松的学习往往只能获得肤浅的知识,而且很快就会忘记

    ● 智力并不全是生来固定的。实际上,在付出努力的时候,学习可以改变大脑,建立新的连接并提高智力

    ● 在获知答案前思索一下新问题,比不思考就看答案的学习效果要好

    ● 无论在哪个领域,想要有所建树,就必须努力超越现有的能力水平

    ● 从本质上说,努力通常会带来挫折,而挫折往往能提供重要的信息,让你调整策略,从而实现精通

    文章转自熊佳文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不占便宜

    我第一次知道福耀玻璃,是在 2000 年。

    当年我查看妈妈的股票账户,发现她持有的三只股票中有一只叫福耀玻璃。我问我妈为什么买这只股票?她的回答是:据说分红比较高。

    从 2000 年到今天,21 年的时间,福耀玻璃的涨幅是 100 倍,折合年化收益 26%。

    这个巨大的成长,当然要归功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汽车工业的大势,但也和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有莫大的关系。

    这周,我一口气读完了曹德旺(请容我下面尊称他为老曹)的自传《心若菩提》,深感震撼。

    老曹的文字非常质朴,甚至还有一些用词的错误,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这本书的可读性。他的品性,以及他经历的故事,实在太吸引人了。

    他曾经对领导拍桌子、竖中指,也曾经在国际龙舟比赛的颁奖礼上把奖杯直接丢进河里;他没怎么读过书,却把一个乡镇企业做成了市值上千亿的跨国公司;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将自己的大部分财富,都捐给了慈善事业。

    人都是多面的,一个人的成功,也是多种因素的结果。

    从这本书里,你可以感受到老曹的眼光和远见,可以读到他的果断和强悍,也可以透过文字看到他的菩萨心肠。

    这其中最打动我的,是从他横跨 40 年的故事中看到的一个切面:不占便宜。

    今天,我就分享几个老曹「不占便宜」的故事。

    1

    1970 年,20 岁出头的老曹经历了他人生中第一个低谷。

    老曹从小具有很强的经商头脑,他发现福建的白木耳比江西便宜三分之二,于是他在当地收购村民种植的白木耳,再坐火车把这些货卖到江西,赚了不少钱。

    尝到甜头后,他开始加杠杆,不满足于只用自己的钱来采购,还接受农民的赊账(先给货,卖完再给钱)。

    结果,由于货包太大了,他在江西火车站被民兵拦下。

    在当时,把福建的东西卖到江西,可是严重的投机倒把。老曹说这些木耳属是公社的,民兵并不认账,扣下了所有的木耳,让老曹回去开证明。等老曹回到福建,当初声称做他保护伞的公社干部称病不见,他没辙了。

    于是,为了还债,他只能去工地做义务工。

    没想到,老曹刚去工地,就遇到了一次火灾,整整烧了一个下午,把营房、修理所、食堂,所有用的、吃的、穿的、工具,都烧没了。

    民工们聚集在民房里,有要赔偿的,有抱怨板车坏了没有办法开工的,也有打退堂鼓想走的……只有老曹,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环节。他觉得只有把烧坏了的板车修好,大家才能继续干活儿,也才能逐渐解决问题。于是他自告奋勇,成立了「高山修理所」,开始了一个月的修车生涯。

    整整 28 天,他没有离开修车棚一步。就连吃喝,都是来修车的民工顺便给他带的。他不关心救灾的物资到了多少,也不知道赔偿款早已到达,更不知道其他民工都早已拿到了属于自己的赔偿金。

    直到最后营长和教导员在整理领取赔偿的名单时,才发现漏了一个人,这才想起了「高山修理所」的曹德旺。

    等老曹被叫到营部,大家才发现他 28 天没有洗过澡、刷过牙、剪过头发、刮过胡子,和乞丐差不多。终日被争吵赔偿金额所包围的营长和教导员被感动了,把剩下的赔偿款包括粮票什么的都给了老曹。

    老曹把这些东西变卖,竟然卖了 1000 元,而那些整天吵着要赔偿的队友们,最多也就领到了几十元。

    更神奇的缘分是,教导员是原来公社的副书记,他被曹德旺的人格感动,最终帮他要回了扣在江西的白木耳。

    2

    1987 年,老曹已经创立了专门生产水表玻璃的「高山玻璃厂」,厂子的效益很好。

    在镇政府的支持下,曹德旺决定和政府一起成立合资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国外最新的设备和技术,合作生产汽车挡风玻璃。

    合资公司选址在宏路镇,征地完成后的第一个工程是退土方。

    镇长詹贤彬推荐了一个闽侯人来承包退土方的工程。但奇怪的是,闽侯人的开价异常的低。

    当时的市场价是 1 立方米 3 元左右,但闽侯人竟然接受了 8 毛的还价。

    事出反常必有妖,精明的曹德旺隐隐觉得其中一定有问题,于是要求詹镇长用合资公司中镇政府的股份作为抵押,来担保闽侯人的工程并不会出现质量和工期的问题。

    詹镇长一口答应下来。

    合同签订后,闽侯人几次三番给老曹送礼,开始是 2 万现金,后来又送贵重的手镯,但都被老曹拒绝了。

    眼看合同约定的工期就快要到了,闽侯人却迟迟没有开工。

    原来,按照福清当地的「规矩」,大家都是先用低价把合同拿到,再通过送礼来修改合同,这样相关人都能拿到好处。

    没想到,碰到老曹这么个软硬不吃的主,闽侯人被僵在那里。他退土方的成本在 2.6 元 / 立方米,按照合同的价格,每挖一立方,他就要损失 1.8 元,这生意怎么能做?

    曹德旺的担保合同救了福耀。

    最终,闽侯人、詹镇长只能自认倒霉,咬着牙把工程做完。

    最后,当闽侯人去找曹德旺结账的时候,老曹出乎意料地按照每立方米 2.8 元的价格给了他。

    闽侯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从椅子上跳了起来,就差没下跪了。

    曹德旺认为,闽侯人最终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工程,而且也得到了教训。大家一起做生意,都是平等的,尽管自己有合同和担保,但并不会用这个来占其它人的便宜。

    自那以后,闽侯人就跟定了曹德旺。

    福耀集团在全国所有厂房的 90%,包括曹德旺现在居住的家,都是闽侯人盖的。

    3

    2006 年,福耀进行了股权分置改革。

    在当年的方案中,福耀股票全流通的兑价条件是每 10 股送 1 股,是当年沪深股市中兑价条件最低的一只股票,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市场对福耀内在价值的认可。

    根据当年的协议,大股东(也就是曹德旺)承诺,自 2006 年起,连续三年,利润每年递增 30%。如果达不到,大股东还需要给小股东每 10 股补偿 1 股。

    当时,老曹认为公司完成这样的业绩承诺没有任何压力。

    然而,到了 2008 年,老练的老曹嗅到到了「危机」的味道。次贷危机愈演愈烈,他认为在奥运会之后,中国的股市可能会跌到 2000 点以下。这种情况如果真的发生,房地产市场也可能会有 20% ~ 30% 的下跌,在这种情况下,福耀当前的生产线是严重过剩的,可能会把整个公司拖下水。

    于是,他决定关停 4 条生产线,在效益好的时候做资产减值。

    这个决定遭受到管理团队的一致反对。

    大家认为,如果在当年搞减值准备,就没有可能实现当年利润增长 30% 的目标了。福耀家大业大,已经是营业额已经超百亿的体量,如果用一些技术手段,或是晚关停一些产能,肯定可以过关,这样老曹就可以不用对小股东进行补偿了。

    按照当时的约定和市价,这涉及到 7000 万股,22 亿人民币。

    老曹的回应太震撼了,书中的原话是:「虽然这些可以做得毫无痕迹,但是,人在做,天在看。这些动作都是违背人格和道德的,一旦做了,那是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如日月同在,永不能消除。作为董事长,我在职工面前的权威性必将大打折扣,最糟糕的还在后面,让这些纯洁的年轻人,亲自参与这样的运作,亲眼目睹人性的贪婪,对他们的成长,对集团的永续经营,都是硬伤。」

    最终,曹德旺坚持从企业利益的角度考虑,关停了 4 条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

    4

    就在老曹关停生产线的时候,还发生了另外一个故事。

    当他准备关停内蒙古通辽市的两条浮法生产线时,当地的那顺孟和书记找到他。那书记担心关停生产线会对当地的就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于是希望老曹能延迟一年看看,如果情况还没有好转,再做定论。

    老曹对那书记说,这条生产线目前 1 年要亏损 1500 万到 2000 万之间,推迟关闭一年的亏损怎么办?

    那书记回答说,市里会承担延迟关闭这一年的损失。并且答应第二天就先拨付 1000 万来支付一季度的亏损。

    2008 年底,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中央政府推出了 4 万亿的救市措施。

    随着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的火爆,汽车玻璃的需求也被激发了起来。

    2009 年上半年,通辽浮法线不但没有亏损,还赚了 4800 万,这里面也包含当时通辽市政府拨付的 1000 万。

    也许你已经猜到了,老曹直接把这 1000 万退还给了通辽市。

    通辽市政府一再表示,这笔钱是取自应对金融危机的工业扶持资金,政府和企业都不会料到市场能迅速反转,福耀可以留下这笔钱,但老曹还是坚决把钱退了回去。

    老曹说:「经商最重要的是经营信誉。因为这笔钱是我错判形势说会亏损通辽市才会给的,现在并没有亏损当然应该归还。」

    5

    就像我在开头所说,一个人、一个企业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兴之所至,我写下了读过这本书后,最感动我的几个「不占便宜」的故事。我并不想强行归因,也不是想说教「吃亏是福」。

    我想说的是,从这几个横跨 40 年的故事里,我读到了老曹骨子里的一种品格。

    在工地修车的故事里,他更看重帮助别人,创造价值;

    在闽侯人的故事里,他认为合作伙伴是平等的,不能去占别人的便宜;

    在关停落后产能的故事里,他坚持企业的利益、公司的文化、年轻员工的心灵,要远比自己的 22 亿重要的多;

    在归还 1000 万的故事里,他觉得经商重要的是信誉,不能去赚不该赚的钱。

    尽管都是「不占便宜」,但原因各不相同。

    回顾整本书,老曹并没有把每一个决策,看作是独立的、短期的博弈,他并没有去单独地衡量一个决策带来的短期收益。

    相反,他把这些都看成一个长期的、无限的游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他更看重的,是这些决策所积累下来的那些看不见的东西:

    内在价值,信誉,信任,企业的文化和人才。

    而这些,虽然短期无法衡量,但长期却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文章转自孟岩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